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招生章程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招聘启事
上海大学陈雨教授团队招聘(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方向)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公告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2025年招聘高层次人才方案
动物研究所进化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组博士后招聘启事
北京电影学院2025年招聘
北京城市学院2025年招聘启事
首都师范大学招聘公告
河北农业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2025年招聘启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聘公告
西安交通大学孟令杰与佘军军团队联合招聘博后
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国家优青课题组诚聘博士后
华南师范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团队长期招聘青年英才和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机关工作人员招聘启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2025度高层次人才(博士)引进公告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博后招聘
浙江工业大学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2025年招聘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公开招聘公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鹏飞教授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广东省人民医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25年招聘
国际关系学院2025年招聘启事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招聘启事
香港大学医学院周中军教授团队招聘博士后
外交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先进软物质自组装结构课题组博士后招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招聘简章
清华大学药学院招聘监管科学方向科研助理、青年学者公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中山大学-天普联合实验室招聘博士后和研发工程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
新南威尔士大学2025年招聘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
耶鲁大学2025年招收博士后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招聘合同制科研助理/联培学生
美国田纳西大学Dr. Gong Gu招2D materials research Postdoc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2025年招聘
深圳市人民医院医药健康及生物材料科研团队博士后、研究助理及科研秘书招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王峰课题组2025年博士后招聘计划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皮肤科主任、眼科主任公告
山东科技大学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启事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张福锁院士团队招聘博士后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诚聘海内外英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诚邀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依托申报国家优青(海外)“高校老师遭遇奇葩研究生”“某学校最极品老师大盘点”……在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朋友圈里,这样的内容总会屡屡刷屏。一边是老师吐槽学生,一边是学生吐槽老师,一些私下无法协调的问题甚至会在网络上“撕”,成为一个又一个吸引眼球的新闻爆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曾经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纷争随着网络的放大成为吸引眼球的公共事件,高校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面对更加“不安分”的学生
曾经,人们对80后大学生的“叛逆”进行批判,而如今随着95后占领大学校园,不少高校教师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更让人“看不懂”了。有高校教师表示,这一批学生更自我、更开放,也更激进。
这“不安分”的学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要分”。
“每次考试出分后,教务处就像菜市场一样。”一位在985高校任教的任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前几年很少听说的“学生要分”现象,如今在她的学校里越来越常见,而且似乎有成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的趋势。
令人奇怪的是,“要分”现在可不是差生的专利,而是整个学生群体的行为。“关键是,他们会觉得别人去要分了,自己不去就会落后,所以一出分就都去磨老师。”任老师说。
任老师表示,“差生可能有一个‘合格’就可以了,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会来‘要分’。他们会罗列出各种理由,保研、出国、申请奖学金、评优,好像你不给他提分上去你就是跟他的人生过不去。”
学生的“不安分”还表现在,学生比老师还要“世俗”,老师反而被学生“社会化”。
一位985高校老师说:“现在学生发红包很普遍。”这位老师表示,自己曾经收到过一个班长的红包。“他各方面都很积极,就是学习差一点,所以可能就想用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成绩吧,每次考试后就给我发微信,我觉得真是挺恐怖的。”
此外,“老板”这一称呼在导师与学生之间流行多年,师生关系之间仅靠利益维系的现象越来越多。北京某知名研究机构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遇到叫自己“老板”的学生,表面对老师十分尊敬,但是一检查研究成果却发现,很多内容都是应付了事,对于导师平常安排的工作也是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网络放大镜下,脆弱的师生关系如何维系
在社交网络的普及下,高校教师成为被网络评价“绑架”的一群人。
当高校出现学生延毕、退学、患病甚至自杀等极端案件时,不少相关的“爆料文章”总会充斥朋友圈,愤怒地列举着导师的种种不当行为,仿佛老师们都有自己的“阴谋”,而当有关部门介入后,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也无法“坐实”。即便如此,那些案件背后的故事则像“野史”一样在学校间流传。
事实上,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夹杂了更多噪音,“好老师”的标准也早已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为师之道,太多的口水仗最终都只剩下一个“无解”的结局。
记者观察到,在各种评师网站、考研网站中,学生们都可以搜索到关于某一位老师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除了老师的学术成绩,还包括选课是否“好过”,是否为难研究生,是否好说话等。
一所985高校的教师石琪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果考试后给同学打分低,网络的“好评率”就会下降,网络口碑降下来了,选课人数就受到很大冲击,报考的研究生人数也随之降低,而这种“差评”还会在一届又一届学生中“口口相传”。